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朗然唐 724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7 【介绍】: 唐僧。
润州人俗姓魏
玄宗开元中出家于丹阳开元寺
天宝初,受戒于杭州华严寺
复徙灵隐寺,依远律师,通《四分律钞》。
肃宗上元中刺史韦儇请住持润州招隐寺
撰《古今》十卷,释《四分律钞》数十万言,条贯甚明,大行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魏氏
南徐人
开元中
丹阳开光寺。
齐大师落发。
天宝初
杭州华严寺
律师受具。
后徙灵隐寺
事远律师
通四分律钞。
又于越州昙一律师所。
研究其义。
讲训详明。
生徒四至。
至德二年
诏居慈和寺
上元中
刺史韦儇
迎为招隐统领大德。
即于其暇。
著古今
释。
四分律钞。
数十万言。
大行于世。
其自序尤详。
尽兹不录。
大历十二年
冬趺座而逝。
寿五十四。
腊三十五。
明年春
建塔于山之西原
屯田员外郎柳识为碑颂。
释朗然
俗姓魏
世袭冠冕。
其先随东晋南渡则为南徐人也。
开元中入道受业于丹阳开元寺齐大师
天宝初受具于杭州华严寺光律师
后徙灵隐寺依远律师通四分律钞。
重禀越州昙一律师精研律部。
讲训生徒四远响应。
肃宗至德二年
恩命举移隶名于慈和寺
上元中刺史韦儇又请为招隐统领大德。
即以其年讲授之暇著古今十卷。
解释四分律钞。
数十万言。
繁杂义例条贯甚明。
大行于世。
观其先列古人之义。
有所不安则判断之。
号决也
中自序。
初依天竺律师学习。
复从远一二师也。
戒坛则二十六登。
皆为坛席之主。
律钞凡二十八过讲。
有馈遗者随丰薄。
受而转施悲信二田。
凡于教理披文究义。
皆言宿习之力也。
执持戒检斯须不违。
大历十二年冬癸卯
趺坐如常恬然化灭时年五十四。
僧腊三十五。
越十三年辛酉
建塔于山西原
缞麻之徒泣血千计。
高行弟子清浩择言等。
请益弟子御史中丞洪府观察使韦儇
吏部员外李华
润州刺史韩贲
湖州刺史韦损
御史大夫刘暹
润州刺史樊冕
皆归心奉信。
屯田员外郎柳识为碑颂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皇甫曾中唐 ? — 7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定人字孝常
皇甫冉弟。
玄宗天宝间进士
侍御史
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
工诗,出王维之门,诗名与兄相上下。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5 字孝常排行十六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
玄宗天宝十二载(753)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地吴越
代宗广德中大历初在京任殿中侍御史,大历六、七年(771、772)间因事贬舒州司马
卸任闲居丹阳九年春游湖州,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
大历末阳翟
德宗贞元元年(785)卒。
事迹散见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冉)集序》,《唐国史补》卷上,《极玄集》卷下,《新唐书·萧颖士》,《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七。
工诗,与兄冉齐名。
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唐诗汇评
皇甫曾
-785),字孝常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天宝十二载,登进士第
代宗大历初,官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坐事贬舒州司马
南返,在湖州皎然李纵等联句唱和。
后又阳翟
与其兄皇甫冉齐名,时人比之晋张载张协
有《皇甫曾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孟阳之与景阳,诗德远惭厥弟,居上品,处下流。
今恃御之与补阙,文辞亦尔;体制清洁,华不胜文。
然“寒生五湖道,春及万年枝”、五言之选也,其为七林所尚,立哉!
《唐诗品》
景阳华净,遂掩哲昆;平原英赡,竞难家弟。
是以世乏联苞之凤,情欣并蒂之华,物犹如此,况复人士耶!
皇甫兄弟仕道既同,才名亦配,渤海高生犹持不足之叹,岂怜才之本意乎?
侍御律调澄泓,卢文平洁,俯视当世,殆已飘然木末矣,虽紫霞碧落,求堪凌驾,亦何可少!
《大历诗略》
孝常诗较哲昆丰神顿减,然结体沉重,在大历间殆以钟胜者。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两皇甫”殊胜“二包”,虽取境不远,而神幽韵洁,有凉月疏风、残蝉新雁之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顾况唐 727 — 8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人字逋翁
肃宗至德二载进士
善为歌诗,工画山水。
初为韩混江南判官
德宗时柳浑辅政,荐为秘书郎
素善于李泌,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
相,自谓当得达官,久之,迁著作郎,心不乐,求归于吴。
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
德宗贞元五年宪司劾贬饶州司户,遂全家去,隐茅山自称华阳山人
有《华阳》。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816? 字逋翁号华阳山人又号悲翁排行十二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
曾求知新亭监,监在盐官(即海盐)海滨,见《尚书故实》。
肃宗至德二载(757)进士及第。
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于永嘉一带任度支盐铁转运使府下属官;十年,曾至江西,与李泌柳浑交往,吟咏自适。
德宗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在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下判官
后随韩滉入朝,为大理寺司直
贞元三年柳浑辅政,顾为校书郎李泌继入,迁为著作郎(一说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789)、李相继去世,顾乃为众所排,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途经苏州杭州睦州信州,与当地刺史韦应物房孺复、韦攒、刘太真相唱和。
贞元十年苏州,定居茅山
曾来往湖州扬州宣州嘉兴常熟等地,约卒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
生平事迹见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旧唐书·李泌》附《顾况传》。
顾况视诗歌为“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反对徒求文采之丽。
所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开白居易新乐府先声。
张为诗人主客》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列顾况为升堂。
其诗颇有纵横奇诡之作,皇甫湜言其“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顾况集序》)。
有明刻本《华阳》,内诗赋2卷、文1卷。
又《唐诗百名家全集》有《顾逋翁诗集》4卷。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顾况诗注》。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顾况(约727-820),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
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亦称苏州(今属江苏)人,或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载,登进士第
尝求知新亭监,又为盐铁从事大历中粜盐温州
建中中,以大理司直润州节度使韩滉判官
李泌柳浑善,贞元三年柳浑为相,荐为秘书郎
李泌为相,转著作佐郎
五年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贬饶州司户
后归,隐于茅山,卒年九十馀。
有《顾况集》二十卷,己佚。
后人辑有《顾华阳集》三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亦新乐府作者。
有《竹枝》等词。
顾况(约727—约820) 唐代诗人。
字逋翁号华阳山人晚年自号悲翁
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年(757)进士历官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幕府判官著作佐郎,贬饶州司户参军
善画,著《画评》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卷。
有《华阳》。
曾在黄鹤楼游赏,作诗《黄鹄楼歌送独孤助》送别故人,“鄂州杂诗碑”录存该诗。
全唐诗补逸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
补诗一首。
字逋翁
苏州人
至德二年进士
校书郎徵。
著作郎
饶州司户参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
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君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冷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
偏于逸歌氏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欤?
吴人顾况:词句清绝,杂之以诙谐,尤多轻薄。
著作郎,傲毁朝列,贬死江南
顾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
时辈招以好官,以诗答之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唤狂生?
此身还侣笼中鹤,东望瀛洲叫一声。”
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唐诗品》
诗天才不足,而问辩有馀,虽有骨气,殊乏风采。
其《补亡》诸诗,颇有流调可讽,然词旨不圆,终违机悟。
晚居华山自号华阳真逸
今观其诗,类非裁谢风尘,超脱凡径,此岂感贶于山灵者耶!
唐人诸古体,四言无论,为骚者太白外,王维顾况二家,皆意浅格卑,相去千里。
《大历诗略》
逋翁乐府歌行多奇趣,拟之青莲近似,但无逸气耳……其稍平正可法者却高。
顾逋翁歌行,邪门外道,直不入格。
查世沣《重刻顾华阳集序》
观其气度之磊落,诗笔之骏发踔厉,语必惊人,正孔门中狂者,故自称狂生
翁尝称皇甫堤为扬雄、孟某,翁即杨雄、孟某矣。
其祭陆端公文曰:“有书满屋,与人共分,破富为贫,好事日闻。
”何胸次之豁达开朗如是也!
翁盖自写其郁抑不平之气,借友人为杯酒耳,非狂者而能作如是语乎?
贺桂龄《重订顾华阳集序》
其文体与顾亭林先生有间,而骨力之苍雄、志气之豪迈,踔厉峻发,不可一世。
其源出于汤惠休,幽永善怀,如层波叠藻,虽渊澜未阔,而芳润相因。
行路悲歌,扣乐府之噤喉,傅齐梁之粉泽,六朝香草,犹胜晚季风华。
《诗学渊源》
乐府歌行颇著于时。
其杂曲长短句以体质自高,微伤于直率。
《补亡》、《拟古》诸作,犹落言诠。
间作绝句宫词,则殊不减王建,然已逗晚唐之先。
其乐府则齐梁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朱放中唐 ?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或788 【介绍】: 襄州人字长通
初,居临汉水
后移居越州,隐剡溪镜湖间。
代宗大历中,嗣曹王皋江西,辟为节度参谋
德宗贞元初召为左拾遗,不就。
工诗,以清越萧散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8? 字长通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居襄阳,安史之乱中移居剡县代宗宝应广德间又移居山阴
德宗建中三年(782)征为江西节度参谋兴元元年(784)辞职,隐居丹阳
贞元二年(786)征为右拾遗,旋谢病返吴。
四、五年间卒于扬州
事迹散见《极玄集》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
有诗名。
顾况称其“能以烟霞风景,补缀藻绣,符于自然。
……离声乐友之什,情思最切”(《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朱放(?
-约788),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樊)人,郡望吴郡(今江苏苏州)
初,居于襄州汉滨,后移家越州,在山阴有别业,与刘长卿皇甫冉皇甫曾、硕况及诗僧灵一皎然等为诗友。
建中中,嗣曹王李皋江西,辟为节度参谋,未儿罢归。
贞元二年,诏举韬晦奇才,召为左拾遗,赴命上都终未莅职,卒于广陵之舟中。
有《朱放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顾况《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
朱君能以烟霞风景,补缀藻绣,符于自然。
山深月清,中有猿啸,复如新安江水,文鱼彩石,历历可数。
其杳琼翛飒,若有人衣辟荔隐女萝,立意皆新,可创离声乐友之什,情思最切。
工诗,风度清越,神情萧散,作寻常之比。
袁高唐 727 — 7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27—约786 【介绍】: 沧州东光人字公颐
袁恕己孙。
进士第
代宗时,累迁给事中
德宗建中中,坐累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
贞元元年,德宗将起卢杞饶州刺史极论奸,天下仰其直。
二年,上疏请体恤民病,减进耕牛,以济农事,帝从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8?—787? 字公颐排行三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
进士第
代宗大历中丹阳,浙西观察判官
八、九年(773、774)间时往湖州,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
累迁御史中丞
德宗建中二年(781)京畿观察使四月韶州长史,寻移湖州刺史
兴元元年(784)征为给事中
约卒于贞元三年(787)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五。
全唐诗》存诗1首,又联句2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长卿中唐 ?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9或791 【介绍】: 河间人,一说宣城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
玄宗天宝进士
肃宗至德中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因事下狱,贬南巴
代宗大历中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见《元和姓纂》卷五、《极玄集》卷下),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李季兰条),似均指其郡望。
早岁居洛阳
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极玄集》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误)。
释褐长洲
肃宗至德三载(758)海盐
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
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
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
后擢鄂岳转运留后
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初随州刺史
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
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
约卒于贞元六年(790)前后。
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颇多缺误。
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
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
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
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
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
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
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
”(《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
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
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
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
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
”(见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一作10卷,一作11卷。
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
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刘长卿(?
—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寓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天宝中,登进士第
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摄海盐
因事陷狱,贬南巴
广德中,为监察御史
大历中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约卒于贞元五至七年间。
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自许“五言长城”。
有《刘长卿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五卷。
词学图录
刘长卿(?
-约789) 字文房
河间人
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诗工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
长卿字文房
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德宗朝为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
淮南鄂岳转运留后
随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
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刘长卿郎中,皆谓“前有沈、、王、杜,后有钱、郎、刘、李”。
刘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
”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以海内合知之乎?
士林或之讥也。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
《批点唐音》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
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
《批点唐诗正声》
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
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
《艺苑卮言》
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
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
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
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
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
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
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
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风雅》
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
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
《诗源辨体》
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
《诗源辨体》
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
《诗源辨体》
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
《骚坛秘语》
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诗善鸣集》
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
《唐诗归折衷》
中唐诸家各有独至处,即各有偏蔽处,人皆知避之。
至于文房,则几无瑕可指矣。
嫌其有意炼饰,引人入平稳一路。
学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无色,有害于诗教不浅也。
故于文房诗,当赏其沉淡,去其平夷
《二刘诗叙》
文房钱郎中齐名,时称“钱刘”。
然刘诗温而钱微燥,刘诗纯而钱微驳。
故善读随州,则不第可该郎、钱,并可以洞视韦、之清深,旁通贾、孟之孤秀。
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
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为文房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随州绝句,真不减盛唐
次则莫妙于排律。
排律惟初盛为工,元和以还,牵凑冗复,深可厌也,惟随州真能接武前贤。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
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
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
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唐诗成法》
唐七律,随州词藻清洁,抑扬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诵。
但结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谓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严耳。
《唐诗笺要》
文房诸律,如玉馔时花,有口目者共赏。
《唐诗观澜集》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
《唐诗别裁》
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
权德舆文房为“五言长城”,亦谓其近体也。
《唐诗别裁》
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
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
《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文房五言长律,博厚深醇,不减少陵;求杜得刘,不为失求。
《大历诗略》
文房古体概乏气骨,就中歌行情调极佳,然无复崔颢王昌龄古致矣。
《大历诗略》
文房固“五言长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气,右丞东川以下,无此韵调也。
《大历诗略》
文房诗为大历前茅,清夷闲旷,饶有怨思。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随州七律,渐入坦迤矣。
坦迤则一往易尽,此所以启中,晚之滥觞也。
刘文房七律宗派,李东川色相华美,所以李辅辋川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辅东川者也。
大历十子以文房为最。
……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
较宋人入议论、涉瑰趣、以文以语录为诗者,有灵蠢仙凡之别。
随州古近体清妙,可与王、孟埒。
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垒,又不止请妙而已。
《艺概·诗概》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瞻闲雅,蹈乎大方。
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
其源出于柳浑薛道衡
驰思波润,流音玉亮,尤工五律,当时号为“五字长城”。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以雅淡宣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以雄浑取概。
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国苍山幽州白日。
“空江人语”,动石濑之吟;“川日寒蝉”,托江湖之想。
皆振采苍凝,体物弥工者也。
石梁湖》、《洞庭》、《京口》诸作,方之小谢,异曲同工矣。
《诗学渊源》
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
格高气劲,自然沉着。
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近体五、七言,无杜老之峻峭,过白傅之高雅;其绝句则于江宁太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
《诗境浅说》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
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振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作法震法贞,误。
天宝大历间江南诗僧
曾游越中、天长、丹阳等地,住长安大慈恩寺,又住无碍寺
与诗人王昌龄皇甫冉韩翃李益等为友。
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
全唐诗》存诗16首、断句2及与李益联句1首。
唐诗汇评
法振,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大历贞元间诗僧
大历初,在长安李益有诗送其赴越。
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一。
法振禅师者。
荆州人也。
景行高尚唯福是修。
濯足禅波栖心戒海。
法侣钦肃为导为归。
讽诵律经居山居水。
思礼圣迹有意西遄。
遂共同州僧乘悟禅师梁州乘如律师
学穷内外智思钩深。
其德不孤结契由践。
于是携二友出三江
整帆上景之前。
鼓浪诃陵之北。
巡历诸岛渐至羯荼。
未久之间法振遇疾而殒。
年可三十五六。
既而一人斯委彼二情疑。
遂附舶东归。
有望交阯
覆至瞻波(即林邑国也)又卒。
瞻波人至传说此。
而未的委。
独有乘如言归故里。
虽不结实仍嘉令秀尔。
独何为三无一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唐诗僧法震法照、无可、护国、灵一、清江、无本、齐己、贯休也。
申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丹阳人
申堂拘子。
代宗大历中建昌,政平讼理,流民复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坚唐 735 — 80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丹阳王氏。
初于牛头山慧忠禅师处。
有寤省。
大历元年隐居池州南泉山
后游襄汉。
客寄慈恩寺
元和初
相国燕公镇汉南
延致问道。
为大造伽蓝于凤林关外。
以接来学。
其施予供养繁厚。
法才二年而卒。
春秋七十三。
襄州慈恩寺释道坚
姓王氏
丹阳人也。
初发心于牛头山慧忠禅祖。
大历元年栖隐池州南泉山。
后诣襄汉泊慈恩寺
元和初载相国燕公镇于汉南
深相钦重。
问道周勤。
施供繁沓。
遂于凤林关外造寺请居。
二年示灭。
春秋七十三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标中唐 740 — 8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
富阳人俗姓秦
工诗。
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
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
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
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
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富春秦氏。
七岁。
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
见而抚其顶曰。
此儿目如青莲。
苟能舍家。
以从吾游。
必有善称。
其父以为然。
至德二年
诏天下白衣。
通佛经七百纸者。
听为比丘
以其选得度。
仍隶住天竺寺
永泰初
依顗律师
受具于灵光寺
时已推其善于护持。
贞元中
别治室西岭下。
谓之草堂。
而吟啸之乐。
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
人号西岭和尚
辞章高媲古作者。
吴兴如昼。
会稽灵彻
相酬唱时。
语见昼传。
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
重名之下。
果有斯文。
景陵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
圣贤豪杰为人
推能归美为德
居闲趣寂为道标
呜呼品藻之极至。
引天地人。
以匹拟之。
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
故一时名公钜卿。
林下英彦。
莫不绸缪投分。
慷慨论交。
长庆三年六月七日
示灭于所居。
是冬十月二日
葬之山中。
寿八十四。
腊五十八。
开成五年郑素卿
立碑颂德焉。
师名道标
富阳秦氏。
七岁。
神气清茂。
沙门过而识之。
劝令出家。
至德二年
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
师首中其选。
得度。
居南天竺寺。
护戒甚严。
永泰中
住持奏赐寺额。
居十二年。
其徒多归之。
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
号西岭草堂
怡然养浩。
不干人事。
尤工诗章。
搜鍊精巧。
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
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
西岭和尚
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
长庆三年示寂。
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养浩气焉。
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洞冰雪。
杭之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景陵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
推能归美为德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洽中唐 ?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 【介绍】: 唐人
善泼墨成画,时人号为王墨或王泼墨,因一名默
项容,画石山水,虽乏高奇,流俗亦好。
性嗜酒,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挥扫浓淡,为山石水云,应手随意,不见其墨污之迹。
授笔法于顾况贞元末,卒于润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澄观中唐 ?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山阴人俗姓夏侯
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
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
好游名山。
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
弟子传法者百余人。
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等。
澄观字大休
俗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
年十一。
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元和中太原府崇福寺
后住清凉山华严寺
开成三年卒。
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金陵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天竺法诜门下。
剡溪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苏州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明年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属。
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润州栖霞寺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南山律。
金陵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剡溪
成都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苏州
湛然法师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齐相国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尝于新创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平时行状
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
后将撰华严疏。
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
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
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
拿欋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
腾跃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被短褐操长策。
狂歌杂语。
凡所指斥皆多应验。
未至之前。
狂僧驱众僧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以元和年中示灭。
春秋七十馀。
姓夏侯
越州山阴人
俊朗高逸。
不拘细务。
遍寻名山。
旁求秘藏。
乾元中
润州栖霞寺律师
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
南山律。
金陵璧法师
传关河三论。
大历中
就瓦棺寺。
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
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
剡溪
成都量法师
覆寻三论。
十年苏州湛然法师
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
又谒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
了北宗玄理。
大历十一年
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
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
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
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
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寺主贤林。
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
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
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
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
有辜二圣矣。
撰疏。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无碍北周至隋 552 — 645年2月28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2—645 【介绍】: 隋唐间僧。
润州建业人,生于成都俗姓陈
十岁入学,随闻不忘,寻于长安出家。
北周毁佛时,退迹陆沉。
隋初出住秦州永宁寺
寻入长安,研习群经。
复归秦陇
文帝开皇十年,为永宁寺任。
炀帝大业二年,召入洛阳,于四方馆刊定佛法。
复西归,炀帝曾赐彩百段。
隋末秦州乱,入京住庄严寺
唐高祖武德八年秦州,以禅习为务。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其先中州陈氏。
晋永嘉南渡。
建邺
父旷。
梁元帝学士
承圣元年
遂生成都
神姿特异。
见者知为今器。
九岁能应对。
十岁入家塾。
辄强记不废忘。
尝至长安
道安法师
与语。
奇之。
劝使出家。
始习太子应瑞经。
追慕不自胜。
至于涕泣。
天和三年
周武纳后。
恩获薙落。
建德三年
诏废教。
因陆沈尘埃中。
然戒操愈益谨。
隋开皇初
遂与兴复。
诏住永宁寺
即趋齐。
超法师
听智度论。
未几。
长安
学十地阿毗昙等。
时兴善体法师
方开大论。
命摄讲义无拥滞。
而文句或稍遗失。
于是极昼夜。
熟诵本文六十卷。
而心疾作矣。
寻归永宁以医。
十年管河间王知寺任。
大业二年
诏刊定佛法于洛阳四方馆
五年炀帝西征。
过之召见。
劳问赐予有加。
十三年
唐受隋禅。
京师庄严寺
众以其识达。
知寺任。
如永宁。
非其好也。
武德八年
反永宁以无相理观。
调伏心疾。
贞观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无所痛是而终。
春秋八十四。
释无碍
姓陈氏
晋永嘉
中原丧乱。
南移建业
父旷梁元帝徵蕃学士
承圣元年成都
神姿特异知有济器。
九岁便能应对。
十岁入学随闻不忘。
长安姚秦道安法师
与语怪其意致。
劝令出家。
即依言欣喜。
令诵太子瑞应经。
思寻圣迹哀泣无已。
天和三年
周武皇后入朝。
投名出家先蒙得度。
虽有弱冠戒操逾严。
建德三年
法门大坏随缘陆沈。
乃值泥涂情逾冰王。
开皇开法即预搜扬。
便住永宁
于齐大德超法师所听智度论。
一闻教义神思豁然。
财食顿清形心俱遣。
又入长安学十地阿毗昙等。
休法师兴善寺命讲大论。
辩析分明义端无拥。
然于文句颇滞弘通。
因诵本文获六十卷。
因抱心疾奖众斯睽便还秦陇
开皇十年
管河间王
特屈寺任统御遗法。
大业二年
召入洛阳
四方馆刊定佛法。
后还永宁依前纲理。
大业五年
炀帝西征。
躬受劳问赐䌽二百段。
十三年州破入京住庄严寺
众以素知寺任识达机缘还欲请之。
任非所好。
武德八年还返故寺。
以无相观而自调伏。
贞观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无疾而终。
春秋九十四。
道俗哀恸。
若丧厥亲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彖中唐 755 — 8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29 【介绍】: 唐僧。
潭州长沙人俗姓萧
幼信佛,常预禅会,优游自得。
穆宗长庆元年,住百家岩寺。
旋徒步至江陵刺史王潜请其住永泰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兰陵萧氏。
自梁亡。
子孙分适四方。
生长长沙
然资禀颖异。
薙染后独嗜禅学。
凡诸法会。
靡弗参访。
久游青潍。
长庆元年
或建寺于百家岩
迎居之。
未几。
复振锡江陵太守王潜
永泰招说法焉。
太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终于寺。
寿七十五。
塔之州北至今存。
又超岸者丹阳人
先依鹤林素禅师
天宝二年
化行抚州
获印化于大寂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权德舆中唐 759 — 8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818 【介绍】: 天水略阳人字载之
权皋子。
四岁即能属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成《童蒙集》,名声日大。
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
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再迁中书舍人
贞元末,拜礼部侍郎,三掌贡举号为得人
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改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
德舆综贯经术,其文雅正赡缛。
卒谥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载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权皋之子。
幼慧,15岁为文已数百篇。
德宗时包佶转运从事太常博士左补阙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三掌贡士号为得人
元和五年(810)相于宪宗,直言敢谏,宽和待下。
3年后,出为东都留守刑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以疾归阙,殁于道。
生平事迹见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与新、旧《唐书》本传。
今有蒋寅《权德舆年谱略稿》。
诗文雅正赡缛,为一代宗匠。
“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唐才子传》卷五),以奉和、应制、酬赠、送别为主要内容,五古、五绝成绩较大,严羽以为有“绝似盛唐者”,“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沧浪诗话·诗评》),王世贞称其诗为“铁中铮铮者”(《艺苑卮言》卷四)。
有《权载之文》50卷传世。
其诗,《全唐诗》编为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
唐诗汇评
权德与(761-818),字载之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居润州丹问(今江苏丹阳建中中,为包佶转运从事
贞元初,以大理评事监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
七年,召为太常博士,改右补阙
起居舍人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均知制诰
中书舍人十八年知贡举
礼部侍郎,转户、兵、吏三部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
元和五年,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八年留守东都
复历大常卿、刑部尚书
十一年,出镇兴元
卒。
德舆工诗善文,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故时人尊为宗匠。
达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
有《权德舆集》五十卷,今存。
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
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诗补逸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田各阳人。
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
补诗一首。
德舆字载之
天水略阳人
贞元时累官礼部侍郎
户部
元和五年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本官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
封扶风郡公
太常卿
刑部尚书
出镇兴元
卒年六十。
左仆射
谥曰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德舆在唐不以诗名,然词亦雅畅。
德舆字载之元和中为相。
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向然可慕。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德舆能赋诗,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
积思经术,无不贾综,手不释卷。
虽动土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
《唐诗品》
权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专词艺,为时所慕。
贞元以后,近体既繁,古声渐杳,公乃独专其美,取隆高代。
五言近体,亦先气格而后讨藻,然气候既至,藻亦自丰,其在开元名手,亦堂奥之间者也。
《诗源辨体》
权德舆贞元时人,五言古虽不甚工,然杂用律体者少,中有四、五篇,气格绝类盛赓。
七言古语虽绮艳,而格亦不卑。
律诗,五言声气实胜,而七言则未为工。
《诗辩坻》
元和诗响,不振已极,唯权文公乃颇见初唐遗构,亦一奇也。
权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诗多丰缛修整,无可动人。
惟《敷水驿》一绝:“空见水名敷,秦楼诗事无。
临风驻征骑,聊复将髭须。
”颇有风趣。
清明弋阳》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薪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亦清婉有致。
此种甚少也。
权公《危语》诗:“被病独行逢乳虎,托风骇浪失棹橹。
举人看榜闻晓鼓,孱夫孽子遇妒母。
”皆有矛头淅米之意,然无如“举人看榜”一语之妙,身历扯境者与知之也。
其源出于陆韩卿,而远祖嵇叔夜,风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笔不休,取评冗散。
乃如“浩歌坐虚室,庭树生凉风”,亦自工意发端,通体神远。
律裁清稳,七言绮丽;离合建除,称名六府;梁陈小体,亦拟简文,而艳炼不如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鉴空中唐 759 — 83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9—835? 一作镜空
俗姓齐名君房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少苦贫。
壮喜为诗,不尚靡丽。
后困于吴楚间,以诗干谒侯伯,所获甚少。
宪宗元和初,投杭州灵隐寺为僧。
后周游名山,愈行苦节。
文宗大和元年(827),在洛阳龙门寺遇柳理,言己身后之事,并题诗1首。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齐氏
吴郡人
始名君房
世儒者。
读书通大意。
不务记忆。
而著述中时病尤困。
家贫。
干谒吴楚诸侯。
无所遇。
得钱才盈贯。
则疾作。
尽费以医药。
然后愈。
元和初
钱唐
属岁大侵。
念丐午餐于天竺寺
孤山寺西。
则饿困不能进。
坐湖堤上。
雪涕长喟。
俄有梵僧笑其傍曰。
师秀才
旅游趣向亦足未。
于是闻其呼之异也。
而疑之。
姑应之曰。
足矣。
且师呼法师
谓谁欤。
梵僧曰。
子曾不忆诵法华经于洛京之同德寺乎。
曰。
吾生年已四十五矣。
足迹未尝一印洛京地
又何知夫同德寺哉。
曰子方且为饥火所烧。
宜不能知也。
遽探囊出一枣如拳许。
曰此吾国所产。
上智食之。
能了知三际。
智则仅了前生。
掬水咽之。
遂枕石而寝。
寤则洞忆同德讲经事。
如昨日。
即问曰。
震和尚安在。
曰攀缘未断。
再生蜀中为僧。
今则断矣。
曰神上人安在。
曰宿愿力故。
扬化无佛法地。
悟法师安在。
曰渠尝于香山石佛像前发愿。
以为苟不證无上菩提者。
当为武士
以纾国难。
今闻已仕为大将军矣。
梵僧因复语曰。
当时俦侣并我与子凡五人。
就中获解脱者。
惟我耳。
其三人虽未出生死。
而犹以进脩。
不致下劣。
独子以广说异端于狮子座上。
学者。
使于理。
妄起分别。
且怠于律己。
或缺戒珠。
果报宜然。
无足恨者。
遽拜曰。
和尚慈悲。
幸垂哀救。
梵僧探囊出一镜。
背面莹彻。
曰夫世间贵贱之分。
人生脩短之期。
若佛法之盛衰兴替。
览此可知也。
一览谢曰。
谨佩诲饬。
梵僧仍纳镜囊中而去。
行十许步。
竟失所往。
是夕投师落发于灵隐寺
受具参方。
行益孤峻。
大和元年
洛阳龙门天竺寺
河东理说其事。
偶曰。
我寿至七十七。
腊三十二。
持钵乞食。
馀有九年
死后则佛法其衰乎。
理诘之。
默不加答。
乃索笔题经藏北垣曰。
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犬而拿。
牛虎相交角与牙。
宝檀终不灭其花。
后不知所终。
释鉴空
俗姓齐
吴郡人也。
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
壮岁为诗不多靡丽。
常困游吴楚间。
已四五年矣。
干谒侯伯所润无几。
钱或盈贯则必病生。
用罄方差。
元和初钱塘属其荒俭。
乃议求餐于天竺寺
孤山寺西馁甚不前。
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
俄有梵僧临流而坐。
笑曰。
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
曰。
旅游滋味则已足矣。
法师之呼一何乖谬。
盖以未为僧时名君房也。
梵僧曰。
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
曰。
生身已四十五岁矣。
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说。
僧曰。
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
遂探囊出一枣。
大如拳许。
曰此吾国所产。
食之者。
上智知过去未来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饥极食
掬泉饮之。
忽欠呻枕石而寝。
顷刻乃悟。
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问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专精未至再为僧矣。
今则断攀缘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满。
悟法师焉在。
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
若不證无上菩提。
必愿为赳赳贵臣。
昨闻已得大将军矣。
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
独汝为冻馁之士也。
泣曰。
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拥一褐。
浮俗之事决断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
僧曰。
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
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气微存。
声浑响清终不可致。
质伛影曲报应宜然。
曰。
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无计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
背面皆莹彻。
曰。
要知贵贱之分脩短之期佛法兴赞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
览照久之。
谢曰。
报应之事荣枯之理。
谨知之矣。
僧收鉴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旋失所在。
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
大和元年洛阳
龙门天竺寺河东柳珵
亲说厥由向
之说事皆不常。
且甚奇之。
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腊三十二。
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诘之。
默然无答。
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
曰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拿。
牛虎相交与角牙。
宝檀终不灭其华。
系曰。
食梵僧之而知宿命者。
与茹雪山之药解诸国言音同也。
览鉴而知吉凶者。
与窥图澄涂麻掌同也。
临鉴岂偶然耶。
非常人之遇也。
空公题谶而答塞柳珵之问。
验在会昌之毁教矣。
武宗
勒僧尼反俗。
计二十万七千馀人。
坼寺并兰若共四万七千有奇。
故云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在罝犬仍拿言残害之甚。
乙丑毁法丙寅厌代。
佛法喻宝檀之树终不绝其华蘤芬馥。
故云也。
苟非异人何以藏往考来之若是乎。
释鉴空
俗姓齐氏
吴郡人也。
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
壮岁常困。
游吴楚间。
已四五年矣。
元和初值钱唐荒俭。
乃议求餐于天竺寺
孤山寺西喂甚不前。
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
俄有梵僧临流而坐。
笑曰。
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
曰。
旅游滋味则已足矣。
法师之呼一何乖谬。
梵僧曰。
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
曰。
生身已四十五岁矣。
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说。
僧曰。
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记忆故事。
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
此吾国所产。
食之者。
上智知过去未来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饥极食掬泉饮之。
忽欠伸枕石而寝。
顷刻乃悟。
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
问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专精未至。
再为僧矣。
今则断攀缘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满。
悟法师焉在。
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
若不證无上菩提。
必愿为赳赳贵臣。
昨闻已得大将军矣。
当时云水五人惟吾得解脱。
独汝为冻馁之士也。
泣曰。
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
坐于饥冻。
僧曰。
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
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气微存。
声浑响清终不可致。
质伛影曲报应宜然。
曰。
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无计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
乃探钵囊取一鉴。
背面皆莹彻。
曰。
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
佛法兴替。
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
照久之谢曰。
报应之事。
荣枯之理。
谨知之矣。
僧收鉴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旋失所在。
是夕投灵隐寺
出家受具足戒。
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
大和元年洛阳
龙门天竺寺河东柳珵
亲说其由。
之说事。
皆不常且甚奇之。
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腊三十二。
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诘之。
默然无答。
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
曰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拿。
牛虎相交与角牙。
宝檀终不灭其华。
姓齐
吴郡人
少小贫苦。
惟勤于学。
元和初
钱塘
属其荒俭。
乃议求餐于天竺寺
孤山寺西。
馁甚不前。
因临流雪涕。
悲吟数声。
俄有梵僧。
临流而坐。
笑曰。
师秀才
旅游滋味足未。
曰。
旅游滋味。
则已足矣。
法师之呼。
一何乖谬。
盖以未为僧时名君房也。
梵僧曰。
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
德寺乎。
曰。
生身已四十五岁。
盘桓吴楚间。
未尝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说。
僧曰。
子应为饥火所烧。
不暇忆故事。
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
此吾国所产。
食之者。
上智知过去未来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饥极。
掬泉饮之。
忽欠呻。
枕石而𥨊。
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
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
问僧曰震和尚安在。
曰专精未至。
再为僧矣。
今则断攀缘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满。
悟法师焉在。
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
戏发大愿乎。
若不證无上菩提。
必愿为赴赳贵臣。
昨闻已得大将军矣。
当时云水五人。
唯吾得解脱。
独汝为冻馁之事也。
泣曰。
某四十许年。
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
拥一褐。
浮俗之事。
决断根源。
何期福不完。
坐于饥冻。
僧曰。
由师子座上。
广说异端。
使学空之人。
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
膻气微存。
声浑响清。
终不可致。
质个影曲。
报应宜然。
曰为之柰何。
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
他生之事。
警于吾子焉。
乃探钵囊。
取一鉴背面皆莹彻。
曰。
要知贵贱之分。
修短之期。
佛法兴替。
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
览照久之。
谢曰。
报应之事。
荣枯之理。
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
旋失所在。
是夕投灵隐寺出家。
受具足戒。
后游名山。
愈高苦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存博自称萧萧
李元懿玄孙,汧公李勉之子。
兵部员外郎
善画,精楷隶。
以至行雅操知名当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存博排行十宗室,宰相李勉子。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至宪宗元和二年(807)为浙西节度从事,后官至兵部员外郎
工诗文,善音乐,精楷隶,好黄老。
多收藏书画。
重金求得梁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置于小亭号萧斋
生平事迹散见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张谂萧斋记》、《太平广记》卷一六八引《尚书故实》、《因话录》卷二、《唐诗纪事》卷三一。
全唐诗》存诗10首。
唐诗汇评
李约,生卒年不详,字存博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洛阳(今属河南)
李勉之子。
贞元末,以大理评事润州李锜从事,见贫猾无状,与从事裴度卢坦等相继引去。
后入朝为谏官
元和四年,官起居舍人,迁兵部员外郎
少好图书,耽奇嗜古,曾于润州梁萧子云壁书飞白“萧”字,载以归,因名其室曰“萧斋”。
全唐诗》存诗十首。
字存博
司徒汧国公勉子。
兵部郎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李存博贵公子,亦豪亦恬,虽篇什无多,疏野可赏。
《石园诗话》
李存博)雅度简约,诗亦清旷。
《从军行》云:“路长唯算月,书远每题年。
”更耐人寻味。
崔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早年曾寓家南徐(今江苏镇江)
德宗建中二年(781)进士第
宪宗元和二年(807)西川节度使武元衡辟为支度判官
后入朝为起居舍人
武元衡有《赠别崔起居》诗。
不久迁礼部员外郎
七年工部郎中
十一年见任谏议大夫
其后仕历不详。
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千唐志斋藏志·崔太之妻李氏墓志》。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续拾》补2句。
建中二年进士
四川节度使判官
工部郎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窦庠中唐 767 — 8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或767—828或829 【介绍】: 扶风平陵人字胄卿
窦群弟。
释褐国子主簿
吏部侍郎韩皋出镇武昌,辟为推官
移镇浙西,奏节度副使殿中侍御史
德宗贞元中出为信、婺二州刺史
平生工文,著述亦多,与兄窦常窦牟窦群、弟窦巩合著《窦氏联珠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28? 字胄卿排行五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叔向,有诗名。
德宗贞元中商州从事
顺宗永贞元年(805)武昌节度副使宪宗元和三年(808)改浙西观察副使
累历泽州刺史登州刺史
穆宗长庆二年(822)东都留守判官,改信、婺二州刺史
约卒于文宗大和二年(828)
生平见褚藏言窦庠传》,新、旧《唐书·窦群》附传。
有诗名,褚藏言称其“为五字诗,颇得其妙”(《窦庠传》)。
今存《窦氏联珠集》5卷,收与兄常、牟、,弟巩诗各1卷。
全唐诗》收入。
唐诗汇评
窦庠(约767一约828),字胄卿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
初应进士举,后罢举为金商防御使判官,授国子主簿
永贞元年韩皋武昌,辟为节度推官,权知岳州
元和三年移镇润州亦随之,为殿中侍御史度支副使
漳州刺史
七年范传正奏为宣歙团练副使,历奉天登州刺史
长庆中韩皋留守东都,奏为汝州味御判官
后迁信州刺史
大和初,转婺州,卒。
大中中褚藏言兄弟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今存。
全唐诗》存诗二十一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平生工文甚苦,著述亦多,今并传之。
《唐人绝句精华》
为五字诗,颇得其妙。
谢元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高祖武德二年润州刺史,筑南北二塘以溉田,民赖其利。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